首页 > 汽车技术

如何保证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重点说说新车北汽新能源EU5在电池安全性方面有哪些具体技术?

2022-05-21 18:29:17来源:   汽车技术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北汽新能源EU5的动力电池历经30项国家标准验证和52项企业标准验证,其中包括:过充、过放、过温、短路、跌落、挤压、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盐雾等严苛检验项目。EU5还通过了高温、高寒、高原等各种极端情况超百万公里的路测,充分验证了电池及整车的可靠性。

氢能源汽车安全性如何?

氢燃料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如何目前还没有准确答案,因量产车多数仍在测试阶段,并没有某台车进行过严格的碰撞测试,所以只能通过常理判断。氢燃料电动汽车的本质是电动汽车,区别是用燃料电池组进行发电、动力电池组进行储能。结构的复杂决定了能造成潜在风险的因素有两点,第一点是动力电池的热稳定性,安全等级较高的有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锰以及占有率很低的钛酸锰,差一些的是镍钴铝电池,安全等级是否足够高可以以电池类型判断。

其二是燃料电池组或者称之为化学发电器,因其作用并不是储电而是发电,是利用氢与氧通过催化剂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电流供给给动力电池组实现充电。发电器本身的危险系数并不高,真正有安全隐患的是为电池组提供氢的液态氢罐。

一台氢燃料电动汽车往往会有多个氢罐,布局是在底盘下方与结构集成为一体;而液态氢的能量密度是TNT炸药的数十倍,非精确计算数据为一公斤液态氢可以释放出2.3亿焦耳左右的能量,如果爆炸基本相当于5.5枚普通坦克炮弹同时轰击一点;而且氢的扩展能力非常强,一旦泄露会以很快的速度垂直上升到空气中扩散,在空气中如达到引爆条件这种状态很像是云爆弹。

类似的案例已经出现过,韩国的某氢燃料汽车爆炸造成距离事发点50米方位的公寓外墙坍塌,附近区域门窗玻璃震裂,撤离范围为500米,在采访过中附近的居民一度认为是地震。

所以有液态氢罐的燃料电池汽车看似是很不安全的,除非对氢罐的保护非常全面,能够在碰撞中保证底盘结构不变形、罐体不破裂才能保证不泄露;否则只要碰撞中底盘结构会影响到氢罐的形态,一旦在碰撞中产生明火则有可能引爆氢燃料汽车。这种车安全与否只能等待车企对其严格进行碰撞测试了,只是CNACP是否有勇气测试这种车还不好说。

不过不论安全还是不安全,氢燃料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可能性都是【0】。制造燃料电池组需要消耗较大量的铂金,普通代步车的一个组就要数万元的成本,如果是性能强劲一些的燃料电池汽车其耗电量会很大,至少要2~3组才能有合理的发电量;一台稍微有些性能的车,仅燃料电池成本也会在9~10万元。

除燃料电池以外还需要动力电池组,以纯电行驶里程100公里计算,其容量应在25~30kwh之间,一线技术的蓄电池在去补之后成本会在3.75-4.5万之间。除去电池的成本外还有电机、电控系统,剩下的自然是材料成本。一台普普通通的燃料电池汽车,落地后不计算利润成本也会超过25万,而有同样性能的燃油车和电动汽车指导价也不过10余万,性价比太低所以很难推广。

其次制氢的成本也很高,燃料液态氢约合60元以上一公斤,其行驶里程在80~100公里左右,用车成本也超过了大部分燃油动力代步汽车。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都很高,制氢的能耗过高也有较大的排放,所以氢燃料汽车即使足够安全似乎也没有推广的价值,无需过于关注这类车。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

第一最近韩国有个有个氢燃料爆炸事件,但不是氢燃料汽车,而是一个电解氢的实验室,目前全球并没有氢燃料汽车爆炸的案例。

第二,市场上的氢燃料汽车不会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罐,这个方法早在90年代宝马做完实验以后就已经被市场抛弃了,我们现在用的车载氢燃料罐是一种压缩气体或压缩气体加金属化学燃料罐,而不是液氢燃料罐。

第三,液氢爆炸一般会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就是液氢生产具有杂质不纯的时候有可能爆炸,而液氢在路上或者是在车里面爆炸的案例目前全球也没有,科学研究显示液氢储运过程中是很难爆炸的,而且极其容易挥发。

第四,至于液氢爆炸后的效果,这个和他的能量有直接关系,有人说等于多少枚炸弹的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燃料有多大的能量它爆炸起来就是多大的效果,也就是说你这一罐燃料的能量如果是跑500公里,那么汽油天然气液氢或者电池如果爆炸最后破坏力效果都是一样的,你不可能让一个跑500公里的能量罐产生原子弹一样的爆炸威力!从这个角度,液氢和气氢也没有区别。

第五,怎样增强氢燃料汽车的安全性?第1个是在为氢燃料电堆选择电池的时候要谨慎,目前市场上电池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可能性比较高,尤其是三元锂电池,现有数据远远高于氢燃料本身的燃烧爆炸可能性。第2个储氢罐的质量要有保障,因为大多数车载储存罐是有压力的一般是35~70个大气压,因此,车载储氢罐的质量标准不能用燃油车一个标准大气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要有更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全球通用的生产和检验标准。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