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2021-07-20 17:00:17来源:admin123zc   汽车技术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这个问题要掰成两半部分看。

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1. 汽车诞生至今已有132年,如果算上马车时代,那就更久远了。如果以民用汽车碰撞安全为参考,车身技术还远没到超强的地步。

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这里提到马车,主要是因为盲区问题主要和车身设计相关(准确说主要和A柱相关),而马车的箱型设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汽车设计。

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最直接的,比如车身材料,要知道超高强度钢(如硼钢)、碳纤维等先进材料是在近20年才在民用级汽车发挥作用。在此之前,这些材料只在跑车或是赛车才会使用。

汽车技术发展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解决盲区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材料技术是一门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物力,甚至有可能投入了大把钱,最后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虽然国家每年对材料领域的科研投资很多,但真能到实用阶段的产品却很少。

可以说材料技术的进展缓慢,影响了车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比如空间框架结构就被认为是一种更先进的车身结构,但实现这一技术的前提是材料水平和制造工艺水平足够。也因此,奥迪并没有大量采用这种车身结构。

早期的A柱只是为了支撑前风挡,所以能做得很细,也基本不会存在盲区这个问题。比如90年代的车型,车柱往往纤细,视野通透、开扬。而在更久远的50、60年代,A柱更夸张,因为它们仅仅只有一根手指粗细。

由于早期对A柱安全性的不重视,美国出现了大量汽车侧翻事故且损失惨重。于是,美国IIHS于2008年开始了车顶承压测试,纤细的A柱根本不堪一击。

因为材料强度不够,厂家们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分,增加碰撞安全系数,只有纷纷将A柱变粗,所以A柱就逐渐成为当今的样子。

虽然在改变之初颇有异议,但看到安全性确实提升了,这种声音也就少了很多。而且由于盲区尚可通过一些科技配置/特殊设计缓解,比如安装在车外的各种摄像头或双A柱设计(比如别克GL6),我们也没有太多理由要求厂家们改回以往的细A柱设计。

2. 成本、美观、比例

按理说,盲区问题可以通过科技配置或特殊设计缓解,但整体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主要和成本、美观和比例这三者有关。

增加科技配置必然会增加成本,但这一条就让一大批A级车望而却步。

那双A柱设计呢?

虽然双A柱设计确实能缓解盲区问题,但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双A柱设计往往需要车窗角度更陡,A柱占地面积更大,这需要挤压车头的空间,就现今审美看,这种设计还不算主流。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类设计主要集中在MPV上。(另外,双A柱设计会增加小三角窗,这块玻璃在后期更换上价格很贵)

当然,盲区问题也不是A柱一人的“锅”,现代汽车流行外后视镜安装在车窗前端,紧贴A柱,这也是增大盲点的原因之一。至于为什么不安装在车门上,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会增大风阻。

总结以上,盲区问题基本不能指望材料技术的进步,短期看,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寄希望于摄像头成本降低、摄像头夜间探测水平提高上。

标签: 汽车技术发展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