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市场

国企体制内下,汽车行业能做大做强么?

2022-06-25 11:16:22来源:   汽车市场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中国汽车业目前是落后欧美日,但汽车业的未来是新能源和无人驾驶。国内汽车业在这两个方面是由优势的。所以肯定能做大做强,实现超车。原因如下分析:

1、国内汽车业落后欧美日技术方面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专利壁垒。尤其是发动机,国内加工制造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国外水平,阻止国内企业的就是这些专利壁垒。目前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在30%多,要找到大幅提升发动机效率的方法很难。所以国内汽车业放弃传统能源汽车,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也大力支持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煤发电再到驱动汽车,转换成煤的利用率应该也比传统能源利用率高。更何况我们还有水电、风电、核电等。对环境破坏更小。

2、未来无人驾驶的两个体系,中国必占其一。无人驾驶最核心的的就是导航定位。定位精度越高,行驶时越安全。6月23日,北斗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标志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正式建成,配合我国全球最先进的5G技术,未来汽车无人驾驶中国必有一席。而欧美联合起来,以美国GPS定位,配合欧美5G技术 ,完全可以自成一格体系。至于日本汽车业,来中国或有生存的机会,毕竟传统汽车还是有优势的;不来恐怕必死,欧美汽车业会把日本系车吃的毛干爪净。

两个最大的问题不解决,还是挺难的。

一个是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国企车企副总以上级别的领导发表意见,底下人没人敢反驳,有人说过,国企的企业文化现在就是领导文化,领导喜欢什么企业文化就趋近什么。领导喜欢哪种造型,就上哪种造型。我看过一家调研公司的调研结果报告,是两份,很好理解,领导们希望拿哪份调研报告来支撑他的判断方向,就用哪份报告交差。基层人员,不敢乱提方案,不敢乱推荐优秀供应商资源,就怕一不小心得罪领导。这样没有创造性的环境里,很难让工程技术人员有突破常规的大胆创新。

第二个是过度的审计思维仍然束缚着大多数国企人,所有的事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责任,那就不做,即便这个事对企业有明显的收益。我见过一个车间经理,在与一家设备供应商沟通后,发现了一道工序,花二十万切换个自动化设备,至少能节约500万以上(算上生产节拍提升和良品率的预测提升)。向公司提出后,公司要求找到三家供应商竞标,可这个设备是那家独有的专利设备,最后切换需求被批准了,但要求是如果有审计来查为什么只用这家供应商,为什么这个价格,需要他来澄清。他立刻就把这个改善案撤掉了,不做了。节约的钱对他的奖励没有多少,还要担着勾结供应商的风险,他宁可就不做了,这些年,像这种情况层出不穷,最终受伤的还是企业本身。

这方面,国企非常没有担当,没有灵活度,但大部分资源还就在他手里。只能期盼着更深度的改革能打破现状吧。

中国汽车真的质量堪忧吗?

纯燃油车确实不如国外品牌,混动跟日系互有胜负,肯定比德系强,纯电动车我们处在第一梯队呢。烂?醒醒吧~大清已亡!

要知道在很大一段时间里,中国车市就被灌输了合资>国产的铭牌。当然,还得看你选着那个价位段,30万以内,国产还是优于合资的,吉利,长城,红旗等国产车企近几年的奋起直追,可以看到国产车与合资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在中低端的购车市场,合资根本玩儿不过国产车。

比如某位国产车主某日带着某位合资车主出去办事,经过一个施工路段,国产车在上面驶过,副驾的合资车主:你这车不行啊,噪音这么大,减震硬到压到一颗石子都知道!

回头,同一路段,合资车主开着他的某合资车带着国产车主:你看我这车路感多清晰,轮子压到几颗石子我都能清晰感受到。什么?噪音太大你听不见?你这人听力不大好啊。

国产汽车工业发展较晚,固然不能跟那些发展了几十年一百多年的国际大牌相提并论!但是相对于几万十几万的家用车领域,合资车进口车并没有那么神,国产车也没有那么不堪!

主要的还是傲慢与偏见,还有自卑心理在作祟。你国产的就是不行!我外国牌子的就是好。

没事端个板凳坐到马路边上去,数路上跑来跑去的车,你就会发现,路上跑的十几年车龄的国产车多了去了。

没事去多去网上看看,你会发现所谓一车传三代,人凉车还在的某合资品牌车不光机油增多机油乳化生锈断轴加漏油,还烧机油!

还有喷国产车故障多的,有些合资车除了一个架子上装个发动机变速箱车上还有其他配置么?最潮流最时尚的可能就是一个收音机,它就是想坏也没东西给它坏啊。

再就是养车,买国产车的大多数都是买来当个工具,无所谓什么油品,保养拖到不得不做的时候再去换一瓶便宜机油。什么时候洗车取决于什么时候下雨。大多数合资车主呢,加油要挑加油站,保养比三餐还准时,机油不管牌子,贵就行。

这类人没必要去扶他起来,扶不起来的,别去吵醒他,给他继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补充一句,有些人不怎么喜欢国产车,没关系嘛,每个人喜好价值观什么都不一样,你不喜欢国产就不喜欢嘛,为什么还要来喷国产呢?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