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安全,文明,合格的驾驶员?

2022-01-30 18:55:05来源:admin123zc   汽车技术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要想做一个安全文明的驾驶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包含:

1.文明安全驾驶需要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熟知,遵守,文明驾驶还要求自己在驾驶车辆的时候多为别人着想,礼让行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2.每次出发前尤其是出远门前,对于自己将要驾驶的车辆的熟悉,检查,当然车辆安全还应该包含在车辆需要的时候按照要求进行保养,检查,对自己所要到达目的地的行程规划,行程中注意休息。

3.安全驾驶通常是需要经验的累积,老一辈告诉的经验教训,路边发生交通事故的总结,惊醒,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避免。

4.不开斗气车,不攀比速度,喝酒不能开车,这些驾驶着容易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的行为更应该注意。

5.对发生危险后的处理流程熟悉,比如换胎,事故后报保险,都是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

开车怎么样观察是最安全的?

作为新手,昨天10月22日是我开车上路第20天,周末一个人从合肥去南京自驾游,昨天是返程,高速上遇到两个紧急情况,因为事先有观察,紧急时刻处置迅速而且合理,没有发生追尾、剐蹭等危险。

第一个紧急情况是在南京长江三桥上,车道之间都是白实线,禁止压越的。

我在左侧第一车道,速度100,前方50米开外有辆SUV,我观察到后方有辆别克三厢,他跟着我的距离比较近,肯定比我距前车的距离近;同时观察到,右侧车道后方30米左右有辆大货车,速度90,比我慢点。

突然,我看见SUV向右并过去半个车道,车道中间偏左的地面上闪出一个塑料水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避开,而不是踩刹车一动不动的撞上去,因为基于之前的观察,后车距离很近,突然踩刹车可能导致后车追尾,如果车辆失控,会与右侧的大货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踩刹车同时向右并道,则会导致右侧大货车追尾,同样很危险……所以我当时来不及多想(处置时间只有2秒钟),踩油门加速向右并过去半个车道(动作不算猛,跟平时并道一样),水桶擦着车身呼啸而过(距离够用就行,不必离水桶太远,尽量少占用右侧车道),又立即返回车道内,因为我稍稍加速了,保证了与大货车之间的距离,没发生危险。但是我后方的别克就来不及反应了,我在反光镜里看到,他一动不动的撞了水桶,水桶飞起来撞到中央隔离护栏又反弹到他车门上,估计也吓了一跳。不过,他算捡了个便宜,如果不是水桶,而是大石头,他就情况不妙了。

第二个紧急情况是快到合肥绕城高速了,是个施工路段,车速减慢,我在左侧车道,右侧车道都是大货车,就当我即将开始超越一辆大货车时,他突然并道、打转向、减速,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我迅速抬油门猛踩刹车,同时观察反光镜,好在后方车辆较远,大货车停下了,我也停下了,我右前角距离大货车尾部也就2米左右。等我停下来了,才意识到大货车不是正常并道,应该是刹不住车了或是司机走神了,情急之下才向我并道,因为他并道时就在刹车了,谁正常并道会这么干。

同样是处置紧急情况,一个选择了急加速,一个选择了急刹车,这是我基于对四周道路和车辆动态的观察,做出的不同的处置。也许我的处置不是最优的,但也不是最坏的,毕竟没有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危害,应该是合理的处置了。

其实防御性驾驶技术,就是你要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都考虑进去,时刻准备好应对下一秒可能突然发生的状况。

这里的“防御性”,说明这种安全驾驶的方法是被动的,我们无法主动去改变现状,只能通过观察,时刻不停的收集外界环境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比如:天气(雾、雨、风沙、横风)、道路(地面障碍物、湿滑路面、冰雪路面、积水、车道变窄、急转弯、急下坡、隧道入口、行人或动物横穿马路)、车辆(追尾或左右剐蹭可能、旁车突然并道、后方远光狗、前方蜗牛爬),能想到的因素太多太多了……把这些信息时刻记在心里,当突然发生情况,就能立即采取对策了。

另外,不要死盯住一个点看半天,而忽视了其他方向上的观察,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毛病。

我观察的方法,按顺序分配注意力:保持与前方车辆的安全距离、观察车道前方道路、观察反光镜掌握后方动态(例如,如果正后方和左后方都有车,那遇到紧急情况,就要向右后方躲避)、左右后视镜、检查是否超速,这些几秒就要观察一次,观察频率根据车速、车辆密集程度、道路复杂程度动态变化,例如,如果车多、人多、交通标志多、路口复杂,那就要2、3秒观察一遍。

关于并道的观察,一定要多看出一个车道,这样并道才安全,而且不能有盲区,我把左右后视镜都调得向两侧张开多一点,结合反光镜,就能迅速与安全的并道了。

经常看到很多老司机有一种说法:高速上遇到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不要乱动轮,撞上去总比乱并道好。这句话要辩证的分析,如果提前观察了,清楚此时安全逃逸的方向,那就可以果断选择避开;如果没有观察旁边车道情况,那才不应乱并道。

标签: 汽车安全驾驶技术总结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