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汽车

如果车企悬赏一个亿来鼓励做出更好的发动机,民间老百姓能造出来吗?

2022-06-05 09:38:03来源:   智能汽车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我们先看看国有车企投入500亿元研发一款发动机是什么情况,一汽曾经花费500亿去研发汽车发动机,在2008年就已经研发出来一款并使用了。但事实上见过这款发动机的人并不多,就连绝大多数的汽车维修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这款发动机。请关注:容济点火器

早在2008年,一汽就已经宣布“CA12GV”发动机点火成功,这款发动机被誉为国内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出现,弥补了国内乘用车自主发动机的空白,也意味自主车企也具备了顶级轿车发动机的开发技术。 据说,这款CA12GV发动机是一款V12发动机,采用铝金属设计、三层无声链传动正时系统以及主/副双ECU联合工作技术,还应用了双VCT和独立进气系统,具有极好的动力行和燃油经济性。这样听起来,是非常好的发动机了吧?然而市场上这款发动机非常少见,因为这款车特别是为红旗L5、L7等高端红旗车设计的,要知道这两款车的年销量也不过10辆左右,所以这款车是比较少见的,更别说发动机了。虽然后来推出的红旗H7也是搭载CA12GV发动机的,但这款30万级别的车销量也比较差,所以这款发动机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机会并不多。

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你也许会说500亿元砸进去开发一款发动机,钱都会一些坏蛋分了,实际上大鲨鱼再怎么吃,也会漏点碎片出来给身边的小鱼吃饱的吧,而且还有那么多供应商资源可以操作,所以我相信这是一款比较好的发动机,只是市场未必会认同你的好。

结论是,一亿元造一款好的发动机样机容易,造一款市场认可的发动机难

1、一亿元,如果给10个8个工程师,作为人工费用,让他们做研发费用,让他们手工去敲打一部汽车发动机,当然完全是足够的了,你想要什么性能,我相信他们也能调试出来,你要加工什么配件,他们也能有法子了,但是这只是做一部所谓的样机而已,上台架测量一些比较漂亮的数据出来给你,相信谁看到了这样的发动机数据,都会觉得好。2、但是消费者会认同吗?未必,因为消费者不会看数据,只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实际开起来第一可靠,第二动力好,第三震动小,第四油耗低,第五声音小,等等,如果只是做一部样机,针对某一个消费者来开发,伺候改进到他无话可说,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市场是一大群消费群体,你能逐一做到吗,这是不可能这样来研发生产的,100个人买了你100部发动机,如果有30个人说你的不好,别人就会感觉到你的产品非常差了,也许你很委屈说,不是70部很好吗,他们为什么不看好的一面,市场就是这样,你要让99%的人都能认同,这种耐用品才是好产品。

3、汽车制造,并不是手工一个人打造,而是整合一大群产业链,所以的汽车工厂,它的绝大部分配件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制造一个道理,发动机工厂并不会自己生产配件,甚至大部分配件的研发都是外包的,可能会提个要求给配件厂,你给我研发某种性能的配件出来,我要组装用,所以发动机的研发生产,本质上是管理供应链,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配件的研发,而上千个配件,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研发出来的,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参与研发了,而生产上可能涉及到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参与了,你说你投这1亿元进来,是不是九牛一毛?

4、几个人花亿元元打造一部样机出来,没有一点实际市场价值,因为你无法整合一条好的生产链,无法进行批量化生产,这个道理好比很多农民早飞机,他的配件很多是这里找一个,那里弄一条,或者自己手工加工一下,花几十万元,这样的飞机也许能飞上天,一大群人在给他点赞,说这个农民是高手,高手在人间了,实际上这样的飞机,消费者能接受吗?当然不可能的。

5、发动机属于高精尖科技,需要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完全掌握,而且发动机技术(不论是供航空 、航海还是陆上设备使用)都涉及到系统工程,需要材料工艺、加工技术等领域的全面进步。而中国在发动机研发方面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补基础,走西方的老路,另外就是工业能力还有不足,有些关键工序、材料还没有掌握,没办法去研发高精尖的发动机,只能先引进国外产品,消化吸收后再研发国产。这个过程本身十分艰难,中国在30多年前引进的英国产斯倍发动机,直到前几年才彻底国产化,而自研的太行发动机现在还没量产,说明依然没有解决重大技术问题,还需要时间。

6、山寨是条路子,但是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花一亿元去山寨别人产品当然是足够的,找对应的供应商模仿配件,这是很多国产发动机都这样干的,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7、研发是长期的,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解决问题,也不是砸多少个亿就可以做出市场认可的产品,汽车工业都要几十年的发展才能赶上的,包括日本和韩国人,我相信中国人也要这个时间来发展,这是一种研发整合和市场结合的大学问。

早年间,皇帝病种,宫里的御医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想到一个乡下的土郎中很厉害,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土郎中叫到宫里,果然治好了。众人感叹:高手在民间啊!

而放到现在,这句话至少在发动机研究领域,是行不通的。

车企的一年研发投入远超1个亿中国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和国外一线品牌有不小的差距,以研发投入最高的上汽为例(也有说吉利是最高的,但是吉利研发投入出资方是“吉利控股”,而非“吉利汽车”),2017年全年的研发投入是100亿人民币。即便要分很多研发投入给底盘、变速箱、整车等等,就算只有10%投入到发动机的研发,费用也到达了10亿元。

并且这只是一年的研发投入,一辆车的研发周期通常在4年,我们依旧能看到两代车型搭载同一款发动机,可见发动机的研发周期是长于4年的。粗略来算,在一款发动机上的投入可能超过50亿元人民币。

1亿对50亿,胜算在哪里?

车企研发人员动辄上万同样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上汽,2017年研发人员人数为22,563人,同样的假设有10%的研发人员投入到发动机研发中,研发人数也超过2000人。且不说民间高手能不能召集起这么多人,即便召集起了,2000人成功的拿到了最后1亿悬赏,每个人平均只能得到5万元。付出的可是超过4年的时间。

高级人才大多成为了正规军车企的研发人才211、985、双百所是标配,常春藤的也不稀奇,这些人毕业后不可能选择单打独斗,加入一个一流车企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少数的成了民间高手,但是研发设施不如别人先进,学习的技术不如别人新,渐渐的也就泯然众人。

1亿的钱还是太少,不值得大家放手一搏1亿作为“悬赏”,自然就是研发出最先进发动机的团队获得,意味着大部分的团队会颗粒无收,自己还付出了时间、金钱。与其这样,不如加入一个现成的车企,拿着稳妥的高薪,干自己喜欢的事。

归根结底,民间高手几乎不会有,即便是有,也需要很多的民间高手凑到一块并且各自擅长的领域还得互补,自掏腰包研发发动机,最后去和其他团队争夺1亿的悬赏,这个概率太小,得到了分分也没多少。所以,这个问题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0。

要是车企真有心,这1亿放到自己企业里,搞小组制,奖励给成功的小组,成功的概率更大。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