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慢冲跳闸快充好着?

2023-04-24 07:04:44来源:   新能源汽车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新能源慢冲跳闸快充好着?

因为电路损坏,新能源汽车慢充跳闸而快充容易着车,是因为电路损坏无法形成有效合理的电压,让生活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对电路和电源进行维修,咱能够正常使用用

插电混为什么不能进行快充?

快充不会更方便吗?平时不在家没时间充电,不用纯电,跟油车没有什么区别... 插电式混动车型与油电混动车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电瓶,插电式混动车型的电瓶是用专门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且不支持快充,至于为什么插电混动车型不能快充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纯电续航里程低由于插电式混动车型的驱动方式有三种,其中包括纯电动模式、混动模式和燃油模式,与现在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相比,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插电式混动车型的续航里程一般都在100km以内,插电混动车型只要能够达到一定的纯电续航里程即可获得补贴,因此为了减少成本,厂商为了降低造车成本,插电式混动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也就没有那么高。而且现在纯电动车在拥有快充功能后,0-80%的充电时间仅为半小时,就可达到300km左右的续航里程,那么对于插电混动车型的100km来说,没有快充的情况下几个小时也就充满了,厂商也就不会在插电式混动车型上投入快充技术成本。混动模式充电对于插电式混动车型来说,在纯电模式里程耗尽的情况下,燃油系统开始介入,这时燃油系统做工回收的能量就可以给电池充电,直到电池电量充满之后,车辆继续切换回纯电动模式行驶,对于插电混动车型来说燃油系统通过做功自带给电池充电的功能,而且一旦采用快速充电的话,有可能会对电池造成过热影响,会有自燃的风险。对于插电式混动车型来说,即使没有快速充电,利用220V家用电源为其充电,短时间内也能满足驾驶者的用车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热度颇高的今天,无论是纯电动车型亦或是一系列的混动车型,都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但即便如此,消费者们关于新能源车型的许多疑问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纯电动车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之间的一些区别,为何纯电动车型上倍受好评的快充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却被取消了呢?也正是借着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以两大点原因来说说为何市面上普遍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都不具备快充功能。   第一点原因:整体布局与可实施性。我们知道,相比于纯电动车型那大几十千瓦时的电池组来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电池组容量普遍较小,这其中就有着整体布局的相关因素。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既要布置传统内燃机,又要考虑电池组与电动机的位置,故对于整体空间的压榨是比较极致的。在狭小的底盘里能省则省,就团孝是大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理念。布置快充势必会有着更多的电池散热、电池管理的可实施性安排,在布置原本紧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里,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取消掉了。   第二点原因:成本因素。一辆车能有着什么样的综合产品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这与其成本定位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内燃机、电动机、电池组均要配备,并且传动系统相比于燃油车或是纯电动车型来说都要更为复杂,故导致最终的成本较高。汽车厂家作为企业,盈利是其必须要达到的目的,故快充部分亦被合理的取消掉了。   小结:无论是整体布局或是成本等一些其他原因,汽车厂商决定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取消快充势必是经过考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有内燃机的辅助,对于电力的需求并没有纯电动车型大,即使没电亦能靠着内燃机继续行驶。你觉得呢? 插电混动主要工作原理就是有两套驱动系统:一套电驱动还有一套是燃油驱动。既然有电驱动系统,也就是,是完全可以使用快充进行充电的,那为什么还是不用呢?原因如下所示: 电池容量小,快充功能略显鸡肋: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插电混动嫌搜车型的电池容量都在10-15度之间,而使用快充功能,由于充电本身特性决定,从0-80%可以充的很快,但最后20%为了防止过充和过热,BMS电池管理系统会控制充电电流,所以完全充满的时间依然不会很短。 成本考虑:插电混动车型,有两套驱动系统,成本控制已经较为困难,如果再新增一套快充系统,势必会导致成本增加,进一步抬升购车成本,从而影响终芹或历端销量。 充电需求没有纯电强烈:插电混动满电状态下,一般可以跑50-100公里左右,平时下班代代步,还是不错的,等下班回家,如果具备充电桩的安装条件的,利用慢充桩充电,基本上2个小时左右也充满了,同时,在行驶过程中,如果没有电了,也可以利用能量回收以及逆变电机反向发电给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小结:基于成本考虑,以及慢充基本可以满足插电混动车型的补电需求,这应该就是为什么插混没有快充系统的根本原因了。希望此文可以回答楼主问题 和电动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容量小得多,但它的充电时间比电动汽车长得多。电动汽车使用直流充电桩,30分钟可以充满80%电量;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无法使用直流快充,即便使用功率较大的7KW交流充电桩,也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充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容量一般在10-20kwh左右,如果使用直流快充的话,估计只要二十来分钟就差不多可以充进80%电量。为什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设计一个直流充电口,让消费者用车更为方便呢?1.快充影响电池寿命。我们知道,动力电池是有使用寿命的。锂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进行充放电的,使用快充充电,输入的瞬间电流和电压过大,非常容易降低电池的还原能力,从而减少充放电的循环次数,对电池造成一定的伤害。和电动汽车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于电池容量小,电芯数量少,在使用快充时,每个电芯所承受的冲击相对来说较大,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更大。2.快充容易造成电池热失控。电池在充放电的时候,是要散发热量的,瞬间电流越大,温度越高。电动汽车电芯多,相同电流注入时,分摊到每个电芯的电流相对较少,温度上升就相应较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芯数量少,使用直流快充容易使单体电芯温度过高,具有热失控的风险。3.成本考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同时拥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套动力系统,其造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再增加一套快充设备,价格将更加不亲民。另外,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一套完整的燃油动力总成,车辆在没电时,能够使用燃油继续行驶,对电能的需求不像电动汽车那么迫切,没有快充技术,也能正常行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才没有设计快充口,无法和电动汽车一样使用快充。不过,据广汽新能源某技术人员透露,直流快充是直接连通电池充电,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如果市场有需求,也会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发快充接口。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而言,他的电瓶充电是专门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不用专门的充电设备充电,这也是他们两者的主要区别 插电混动汽车电瓶容量没有纯电动汽车容量大,市面上所售的汽车,在纯电情况下,最多也就是跑一百公里左右,相对于程电动汽车来说,在500公里的续航里程,一般情况下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充到80%,对于一百公里来说,如果有快速充电的话,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来说,有两套动力系统,如果采用快速充电的话,电瓶的散热是一个问题,而且可能会有自在的风险。 再有插电式混动汽车在没有电池可以用发动机来提供动力进行行驶,只是说油耗相对高一些,但是不至于没有办法行驶。本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对燃油汽车价钱就高很多,如果再加上一套快速充电装置的话,它的售价可能会更高,这也是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的一个办法,这也可能会更加打动消费者 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而言,为什么不能够进行快充?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第一个就是从技术层面上面去说第二个呢就是为了安全考虑。从技术上面来说,由于混合动力,它的构造的原因,从系统上面而言,它配备了两套动力系统,但是混合动力它采用的电瓶大小,是没有纯电动汽车电瓶那么大,加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内部发动机在舱内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所以对于车辆而言增加快充的话,那么势必需要增加高压电子设备,并且对于电压而言也是达到380伏的,高压电的话对于电池而言,或者是对于电气设备而言都市有散热要求的,并且散热要求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的高。快充的话充电电流非常的大功率也大,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为了车辆的安全,所以电瓶散热是一个问题,但是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言,最后根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特征而言,就就算是没有电了,那么也没有太多的问题,无非就是在使用燃油的基础上面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大而已。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是有两套驱动装置,电驱动其实在整体里面可以看的到基本上都是以辅助为主,毕竟电池的容量只有这么大,所以对于快充而言,也不是有迫切的需求。 插电混动不安装快速充电口,主要原因还是整车成本和用户充电场景等的考虑。整车成本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普遍都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贵上大几万,以比亚迪秦 Pro举例,最高配的燃油版本,经销商参考价10.78万,而最低配的插电混动版本,经销商参考价就要14.99万,两者差了4万多。如何在三电上有效控制成本,就是新能源主机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考虑到插电混动车型动力电池容量并不大,如果再安装一套快充系统,则成本势必会增加,从而导致正常成本又会提升,影响终端产品竞争力。用户充电场景一般来说,用户使用插电混动车型去公共充电站充电的可能性应该是不大的,毕竟现在加油比充电要方便很多。目前公共充电还存在充电服务费,有些还要停车费等,综合成本其实也并不低。如果家里具有充电桩的安装条件或者利用充电线充电,利用慢充给插电混动车型充电,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假设,利用7KW的慢充桩充电,动力电池容量为15度,也就基本上2-3个小时,肯定就可以充满了。如果利用3.3KW充电线,则5个小时左右也可以充满,晚上回家充上,第二天就可以满电状态,相信还是可以接受的。 @2019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