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市场

大家对现在我国民众用汽车发展轨迹及现状有什么思考?

2022-08-14 18:46:40来源:   汽车市场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答:根据我的判断,我国民众用汽车的发展轨迹和现状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制造商会逐步开发研制各类新能源汽车,以契合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以及顺应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引导。虽然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毕竟由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有限自然资源的限制迫使装备制造业不得不研发新的动力源,这既是我们国内的迫切要求,也是全球的焦点所在。我认为不久的将来肯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会有质的突破,不会局限于造成降解污染、衰减快的传统电池累新能源汽车和油电混动。

2、普通消费者的代步工具“家庭轿车”的主要消费方向,趋向性价比高、低能耗的中低端车型。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不论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汽车制造业,在品质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普通消费者即便是花三、五万块钱也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私家车。再不必担心因质量不过关造成的维修成本高、保值率低的情况发生了。

3、高端汽车消费群体正在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递增。随着购车群体的年轻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更换第一代低价刚需车为第二代改善高端车也逐步成为可能和必然。据银行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贷款购买高端车的占比已经从2008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40%多,并趋于年轻化。(高端汽车消费趋势统计见下图)

总之,我国的民用汽车的发展轨迹会向着动力新能源、价格多元化、品质高端化的方向健康稳步推进!原创文章,杜绝搬运,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中国汽车业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以是死路一条,从城市堵到农村。

今年以来我国的中国汽车业界一直颇不平静,8月初,一年净赚三、四十亿的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奇怪地合资了,成为上海上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留下团团迷雾,让人猜测不已。9月初,英国《金融时报》又传来消息:德国大众欲收购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虽然,大众(中国)公司声明这纯属谣言,德国大众没有此种想法,但不少业内人士仍认为:收购一事,实乃“无风不起浪”。因为,追求利益和发展,是企业永恒的追求,这一点,德国大众无可指责。倒是中国汽车业,该好好想一想:面对越来越近的国际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还有什么优势?

幼稚的汽车业

我国汽车工业虽然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在50年代甚至比日本的技术高,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末,中国汽车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明显落后了:

(1).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现有的产品不是引进,就是仿造,即使是东风、解放、红旗等自己设计的产品,也是或参照外国车型,或利用国外技术匹配而成。

(2).产品更新周期长。国外厂商每年都能推出新车型,而我国,桑塔那垄断中国市场十多年,桑塔那2000直到1996年才推出,这一两年,新车型才渐渐多起来,但还是无法与国外相比。

(3).生产技术落后。尽管引进了数百项国外先进技术,但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技改投入能力不足、技术引进和外资战略的偏差以及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上的保守性,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十分落后。

(4).产品技术性能落后。专家测算,与国外同类车相比,国产车自重高出10%—20%;油耗高10%—30%;首次故障里程约3000公里,为国外车的1/5;无故障保证期为半年,为国外车的1/6;寿命一般为10万—15万公里,只有国外同类车的一半。国产汽油车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排放标准的10倍—20倍,国产柴油车的相应指标也高出发达国家的3倍—5倍。进入21世纪,国际大汽车公司应用高科技、新材料和新工艺来制造绿色智能型汽车,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营销网络将丧失

如果说,技术的落后,使中国汽车界深深感到WTO冲击的话,那么,营销网络的丧失,则有可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不是耸人听闻。

虽然,当今车业的竞争是品牌竞争,但这不是永恒的竞争,也不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有专家指出:2006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和国际接轨的分水岭,届时,中国市场将汇集世界众多汽车品牌,进行一场品牌大战。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任何品牌都难唱主角,市场竞争达到最高层次:营销网络大拼比。因为,短寿命的产品只是实现利润的载体,可不断被更替;长寿命的品牌是获得利润的润滑剂,任何产品都可在其上流淌;而营销网络是实现利润的唯一途径,任何品牌想占领市场、扩张市场只能靠营销网络的扩张来实现,网络是决定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国际上出现多起大大小小全球性的车业并购事例,除了共享技术平台,就是为了网络的扩张或互补。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汽车营销网络大战,从原子的物理网打到数字化的虚拟网上,各大汽车公司不遗余力发展汽车电子商务,便是明证。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汽车业几十年经营起来的营销网络,正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厂家觊觎的对象。自1998年以来,中国市场出现的新车:别克、雅阁、奥迪A6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合资厂家采用“品牌专卖店”的形式进行出售。没有人否认“专卖店”营销方式的先进性,但是,外国汽车公司如此大张旗鼓的推行,仅仅是提升中国的营销方式?外商推崇它,是因为它除了可以推介、固化品牌外,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掌握中国汽车厂家固有的经销网络,为入世后逐年增加的同品牌的进口车效力。目前,进口的斯柯达欧雅等搭载了上海大众的品牌专卖店销售,而进口的奥迪A8等就利用一汽大众的品牌专卖店销售。这就是专卖店的最终目的————抢占中国汽车的营销网络,出售自己的车。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德国大众并购“上汽销”的最根本的动因,无非是想和上汽销分享中国最大、最完善的销售体系和服务网络,为日后在中国市场再续辉煌做准备。

还有一线希望

技术上没有优势,营销网络也难以保全,中国汽车可谓步履维艰。但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没有希望。中国汽车业拥有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汽车市场在我们脚下。市场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多么强大的汽车企业,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前景,没有了希望。

虽然,外国汽车巨头们在华步步为营,不断抢占中国市场,其品牌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主流,但是,中国汽车业并非没有空间,汽车市场像一个立体的海洋,每一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产品。只要我们找准定位,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用有个性的产品去填补外来品牌所剩余的市场空间,为刚起步的、基数庞大的消费者群提供价廉物美、针对性强的产品,就有可能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外国公司留给中国汽车业的空间是狭小的,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不丧失斗志,找准定位,我们就可以做大空间,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天地。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