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汽车

什么是汽车避震,汽车改装的误区有哪些?

2022-07-20 13:24:09来源:   智能汽车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避震器是汽车底盘悬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弹簧与阻尼筒一起组成,但一般也把中间的阻尼筒称为避震。

正常来说,弹簧主要是支撑车身,起到缓冲的作用。中间的阻尼筒的作用是把弹簧缓冲的力快速转化掉,拉住弹簧跳动,好的避震还能过滤掉细小的震动。

常见的误区有,1、弹簧决定了车身的舒适度,2、加高和降低车身只要改弹簧就可以了,还有最可笑的 3、通过加垫块来加高车身。

弹簧本身支撑了车身,通过优化弹簧的刚性和设计,确实能起到减少车身跳动的作用,相对来说,确实也能提高舒适度。但细小的震动还是需要由中间的避震过滤掉。

另外,弹簧的改变,象加高改的加长弹簧,降低改的短簧,行程都有改变,这时,就需要相应该的更改避震的行程及内部的参数,特别是连杆如果不改变,就会出现连杆不够长撞到油封,或者太长打到筒底的情况。最后造成避震损坏。

第3点,增加垫块,相当于强行将车身拔高,这时弹簧和避震并不能很好的起到缓冲的作用。容易出现侧倾过大、舒适度变差、车身起伏弹跳过多等情况。

避震改装也是一门学问,还是需要找专业的厂家来操作。

避震是汽车悬挂系统下的零件,主流的悬挂系统是独立悬挂,4个车轮有独自的悬挂,一个避震筒加一根弹簧。避震的作用就是吸收车轮由于路面产生的震动,并让车轮持续接触路面。软的避震人坐着舒服,硬的避震过弯可以更好的支撑。过硬的避震无法吸收震动会导致车架变形,过短的弹簧会导致地盘过低,通过性变差

自适应可变悬架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汽车上的弹簧主要是用来支撑车身和抑制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汽车上的弹簧可以起到缓解车身振动的作用,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汽车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这样通过减振器的作用就可以把弹簧的这种往复运动通过液体运动的阻尼快速消除,确保了汽车悬挂的状态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减震器,并向大家说明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性。

普通油/气压减振器目前常用的油压减振器主要是双向筒式减振器,大体结构,有活塞、液缸和多个单向阀门组成。这种类型的减振器伸张阀的刚性比压缩阀要大很多,因此减振器压缩时的阻尼力不大,而拉伸时的阻尼力大不少,这样就可以在悬架弹起时消除它继续反复弹起的趋势,达到减振的效果。普通油压减振器也是目前车辆最为常用的,结构相对简单,同时也比较好维护。这类减振器平时要注意检查,如果液缸密封不好,减振器漏油就会失去减振效果,这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充气式减振器与油压式减振器基本原理类似,只是内部充的是高压气体(一般是氮气),结构更为简单,一般采用单筒设计。充气式减振器的工作状态更为理想,但对于减振器的密封和充气工艺要求比较高,多用于改装之用。阻尼可调式减振器顾名思义,这类减振器的阻尼可以调节,分为传统阻尼可调减振器和电控可变阻尼减振器(通常使用电磁控制)。传统的可调阻尼减振器需要比较复杂的机电装置,有的还需要附属液压系统,结构复杂,成本也不低,很难在普通车型上普及。相比之下,电控的电/磁流变液减振器运用更为灵活,体积重量也更小,而磁流变液(MRF)减振器由于比电流变液(ERF)减振器工作状态更为稳定,隐隐已成为主流技术,在不少车型上已经有装备。同样,电磁减振器也可以通过手动设定调节,或者车辆根据采集到的动态信息,自动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实现动态控制。磁流变减振器的原理主要是在减振器内部充满磁流变液,并布置电磁线圈,磁流变液可以在磁场作用下从流动性很强的液体变成粘塑性体(好比从水一下子就变成橡皮泥一样),并且这种变化可控、迅速、可逆,这样就具备了很强的适应能力。

可变悬挂是指可以手动或车辆自动改变悬挂的高低或软硬来适应不同路面的行驶需求。关于悬挂的问题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一个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然而以当今的科技水平来说,普通的弹簧避震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在人们不断在汽车领域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变悬挂系统诞生了。可变悬挂的作用是通过手动或车辆自动改变悬挂的高低/软硬以适应不同路面的行驶需求。通常来讲,装备空气式可调悬挂的车型前轮和后轮的附近都会设有离地距离传感器,按离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其实提到主动悬挂系统,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且应用最广泛的自然是空气悬挂,而在系统组成上,它主要是由控制电脑、空气泵、储压罐、气动前后减震器和空气分配器等部件。主要用途就是控制车身的水平运动,调节车身的水平高度以及调节减震器的软硬程度。

自适应悬架根据路况来调节悬架的变化程度,行驶起来更加舒适稳定。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