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汽车

共享汽车能存活多久?

2022-05-22 16:09:22来源:   智能汽车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没有跑路,没有失踪,暂时也没有押金纠纷,共享汽车企业麻瓜出行昨晚(5月17日)宣布:由于公司业务战略调整,我们非常不舍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麻瓜出行共享汽车将于5月20日停止服务。

  至于关闭的具体原因,麻瓜出行没有多做说明。

  这并非共享汽车出局首例

  公告里说,租车服务将在5月17-20日分批逐步关闭。对于大家最关心的押金、充值金问题,麻瓜出行解释,用户可在6月30日之前联系客服解决,6月1日后未主动申请退款的用户,押金也会原路返回,充值金退回到微信零钱。

  要不是这次的停服,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麻瓜出行。麻瓜出行主要在杭州,2017年7月将首批众泰E200车型投放杭州,之后又引进了北汽的EC200,并以这两种新能源汽车为主。据悉,截至2017年7月,杭州市场有700辆麻瓜出行的共享汽车上路行驶,基本覆盖杭州市区。

  在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中,汽车共享出行的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的816万次/天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共享汽车市场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投放不到一年时间,麻瓜出行就被迫关闭,可见共享汽车出行市场竞争之激烈,出行市场上的资本故事更加扑朔迷离。有Gofun、途歌、大道用车等共享汽车先行者在前,暂未查到有VC/PE支持的麻瓜出行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何况还有共享出行市场的“前辈”试图分羹。2017年8月,滴滴出行宣布正式进入分时租赁市场,2017年12月,程维曾公开表示:希望从2018年开始,会有十个汽车品牌开始为分享设计汽车,并且第一波大规模投放的分享汽车在2019年能够实现。2018年年初,摩拜也与一汽轿车合作,试图入局共享汽车领域。

  据悉,麻瓜出行并不是第一家倒闭的共享汽车公司。2017年10月,在北京地区运营的共享汽车品牌EZZY突然对公司员工宣布公司解散。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共享汽车不同于共享单车每辆自行车几百元到上千元,一辆汽车成本动辄几万元起步,这是重资产生意,烧钱很快。没有巨大的资方背景、没有整车厂支持,很难和汽车制造商议价。小而美的模式,在这行很难生存。”

  共享迷局

  共享领域,最先大规模倒下的要属共享单车,早早地进入了下半场。

  去年临近冬天,小蓝单车宣布“死亡”让用户很是唏嘘了一把,作为民众口中“最好骑的单车”,小蓝退出市场竞争的结局让很多人不能接受。(还好后来有了滴滴的出手,小蓝的复活。)接着,2017年11月,正当小蓝单车的巨额债务问题还处在舆论的中心时,小鸣单车也宣告死亡,且公司实际控制人失联,杭州办公室人去楼空,全体员工欠薪未付。寒冬继续蔓延,今年2月初,1号单车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告停运……

  在此之前,2017年2月,卡拉单车创始人林斌以借朋友29万元偿还用户押金结束创业之路;之后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赔进去300多万;3Vbike创始人巫盛华赔了100多万;町町单车资金链断裂,创始人丁伟跑路;2017年8月份,酷骑单车开始陷入押金难退的泥沼后就再也没能走出,面对无可挽救的局势,高唯伟对媒体表示“只想做个普通人”。

  另一个小领域里,曾追着共享单车、赶着共享风口的共享服饰平台,也曾凑过“倒闭”的热闹。

  共享租衣平台多啦衣梦在2017年底被多家媒体和用户爆料“无法正常运营”,起初负责人说在做其他尝试,不便多说,后来36氪追踪,多啦衣梦很可能是在进行电商订阅业务的试水。而不管是转型还是关闭,共享租衣的业务看来是做不下去了。

  伴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热潮,共享租衣这件事也在2015年底兴起,而后又延伸到共享包包、共享珠宝等领域。起初,大家对共享衣橱并不以为意,“市场小众”、“并不看好”等声音层出不穷。

  服装租赁虽然并没有像共享单车那般大火,比起共享充电宝似乎也算不得话题点,但和共享雨伞、共享健身仓等比起来,共享服饰还算“发挥稳定”,也聚集了金沙江创投、磐霖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等大批投资人。这个市场还在被考验着。

  层出不穷的创投风口下,共享经济也经历着起起落落,创业和守业的迷局在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和投资人。

—欧洲时间11月7日,欧洲反垄断机构同意宝马和戴姆勒在一定前提下合并共享汽车业务,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欧洲的共享汽车市场。而远在东方的中国,ofo共享单车正面临大量的负面信息影响,资本迅速退潮,作为共享出行的另外一种形式——共享汽车,同样也将面临寒冬。究竟未来国内的共享汽车会如何变动?共享汽车到底是不是鸡肋?

共享热潮退却,行业快速更替

2014年,ofo共享单车成立。谁曾想这一共享单车的概念在四年后便悄然倒塌,伴随着共享单车的退潮,我们似乎也能窥见共享汽车的乏力。

2016年正是共享单车最巅峰的时候,此时的ofo势头强劲,一度席卷全国各地,共享单车成为新的热点,不仅催生了许多共享业务,还使得资本大量涌入。到了2017年,ofo与摩拜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小蓝小绿等一系列共享单车也都遍地开花,共享汽车业务也悄然展开。

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是公司成本的大量投入以及遥遥无期的盈利困难。随着2018年共享单车巨头ofo的轰然倒塌,随之而来的将是共享行业的快速衰落,而这其中便包含了共享汽车。

运营成本过高,车辆缺乏维护

为何如此不看好共享汽车,实际上比起共享单车来说,共享汽车所需要的运营成本和投入过于巨大。10辆汽车的运营成本已经足以推进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市撑起共享单车的运营了。更别说还要考虑盈利和营销等等环节。

这些的背后毫无疑问都是各种资本的堆积和不断地投入,一旦资金开始断裂,而盈利迟迟没有头绪,那就意味着共享汽车将面临困境,这与共享单车所面临的情况如出一辙,只是汽车更加脆弱。

甚至于很多地方出现了共享汽车被拆零件或者遗弃路边的情况,也有不少人反映出现空车、亏电、故障车的存在等等。这些维护跟进的不到位的小细节往往都是行业走向衰弱的前兆。高风险不代表就有高回报,共享汽车的寒冬显然已经到来。

市场需求不大,盈利表现乏力

如果说仅仅只是资金问题,那共享汽车可能还能再续一波,但最大的问题是市场需求本身就不大,盈利表现乏力带来的各种恶性循环。除开那些抱着尝鲜好奇的消费者,日常出行选择共享汽车代步的上班族少之又少,加上如今打车业务的便捷和性价比,共享汽车恐怕难以撼动。

而且国内的共享汽车用车环境实在堪忧,不少新车折旧率高的惊人,加上卫生问题等原因,共享汽车对于市场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下降。光靠一个共享热点不考虑后期发展退潮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总结:互联网的资本能让一个行业变成风口,也能让其在一夜之间摔得粉身碎骨。国内的汽车市场和社会氛围对于共享汽车还是为时尚早。有ofo和欧洲市场作为前车之鉴,共享汽车的明天可能就此终结。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