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车动态

购买汽车入固定资产什么明细科目?

2021-09-14 10:13:39来源:admin123zc   新车动态 编辑:众创汽车资讯网

在固定资产下面设一个二级科目‘交通运输设备’,如果想再详细一点,再在这个二级科目下面设计一个三级科目“某某型号汽车”。外购的汽车,要按照它购买价,保险,入户费税金等入固定资产,如果还有购买车内饰品,也可以讲这笔费用一起入到固定资产。根据相关的会计法,新入账的固定资产当月不用计提折旧,等到下个月才开始计提折旧。

如果是“固定资产”的明细科目我感觉或我的经验应该记入“固定资产--汽车---某品牌某型号”以便于区别不同型号、不同年代出产、不同价值、不同折旧提取的明细情况

购买汽车需要带什么证件?

购买汽车一般就带上身份证和足够的钱就可以了,可以用银行卡,转账或者刷卡支付给对方

买车需要带的证件主要有:

1、全款购车:

购车人本人的身份证、定金合同、定金缴纳证明、订车合同或协议。

2、贷款购车:

除了以上资料外,还应携带户口本、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婚姻证明等。

公司购买汽车是否属于固定资产

会计上做固定资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税务上却是风险很多。增值税:由于发票抬头不是公司,公司肯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企业所得税:由于发票抬头不是公司,汽车折旧不能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利用公司资金给股东购买汽车,视同分红,应按照分红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应该按照车价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名义购买和以公司名义购买的差别?以公司名义购买:如公司有利润:按年折旧计算折旧费用,以及相应的汽车保险、维修、汽油等费用,计入公司费用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如公司没有利润:亏损的次年起五年内弥补。以个人名义购买:以上好处全没。等于是用自己的钱和资源为公司服务。而且,为汽车支付的保险、维修、汽油等用车费用,亦不可计入公司费用支出。此外,你取得的汽车,是否属于公司分红呢?如果是这样,你企业交企业所得税,你收到分红又得交个人所得税。以公司名义买车可以抵扣多少税费?例:以公司名义购买一辆车,不含税价格为30万元。1、购车的增值税发票可抵扣进项,抵税金额为30万元*13%=3.9万元;参照财税[2013]37号附件 一第二十二条规定,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从销售方或者提供方取得的增值税专 用发票(含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因此, 自2013年8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若新购买摩托车、汽车、游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进项税额,可不再区分是否自用,均可抵扣进项税额。2、购买的车可作为公司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全额抵扣所得税,可抵税金额为30万元*25%=7.5万 元;3、车辆日常的购置税、年检费、维护保养费、车强险、加油费等费用都可以抵扣所得税,假设每年 此费用总计4万元,则每年可抵税金额为:4万元*25%=1万元,假设该车可使用8年,则总抵税8 万元;从该数据分析来看,购买一辆不含税价格30万元的车,可为公司合理避税19.4万元,避税额占车辆购入不含税金额的64.6%,该避税金额是很可观的!

不可以的。公司法人的个人资产和公司资产是两个概念,有限公司是以公司资产对外承担有限责任的。所以,法人的车不能直接计入公司固定资产。如果你仅仅是想给法人报销相关汽车费用抵扣税款的话,就简单些,可以公司名义租下法人的汽车,这样就可以报销相关汽车费用。汽车租赁会牵涉到开发票的问题,也会牵涉到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如果你不仅仅想报销相关汽车费用,还想计提折旧的话。那么,你可以让法人以汽车出资增资入股公司。根据相关税法的规定,非货币资产出资需要经过评估,所以要经评估程序,并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当然,也可以法人直接作价卖给公司,公司支付购置费给法人。扩展资料在确认固定资产时, 企业需要确定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效益是否有可能流入企业。在实践中, 主要通过判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转移到企业来确定。通常情况下, 获得固定资产所有权是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转移到企业的重要标志。所有权属于企业的, 企业是否接受或者拥有固定资产的, 可以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相反, 如果没有取得所有权, 即使所有权储存在企业中, 也不能将其用作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所有权是否转让并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 虽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 但企业能够控制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当确认固定资产。例如, 根据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的固定资产, 虽然企业 (承租人) 不拥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 但企业能够控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已基本转移给企业, 因此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标签: 买汽车资讯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